听涛”,铜铃与剑身共鸣,发出的声波竟将炮弹定在半空。
军官目瞪口呆,看见龙尾拍向炮艇,却在触到船身时突然转向,卷起的海浪将士兵们抛向岸边——它终究没有伤人。
“你们看!”
刘世安指着测绘仪屏幕,上面显示海底升起九座金字塔形的建筑,正是当年的锁龙井龙脉节点,“龙穴不是牢笼,是古代文明的能量站!”
军官脸色煞白,突然听见远处传来解放军的军号声。
念秋望向巨龙,它轻轻摇头,龙角上的铜铃落入她掌心,化作一枚齿轮。
当第一缕解放的红旗在山头飘扬时,巨龙沉入海底,海面浮起九盏琉璃灯,随波逐流,像是在送别旧时代。
1958年,石塘镇成立了海洋研究所。
刘世安成了首任所长,念秋是研究所的“民俗顾问”。
他们在灯塔里架起真正的龙频收发器,用现代科技解读《铸剑谱》里的密码,发现锁龙井竟是古代鲛人留下的“海洋之心”能量枢纽。
念秋的掌心胎记不再发烫,却能听懂海豚的语言。
每当她带着“听涛”剑出海,总有一群海豚护航,领头的老海豚额头上有块伤疤,形如铁链。
周横临终前,将最后一枚铜铃交给念秋:“龙说,该换个锁了。”
那枚铜铃被装在研究所的陈列柜里,旁边是“听涛”剑和半块夔龙玉佩,标签上写着:“古代海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共鸣”。
如今,锁龙井旁立起了“海洋文化遗产”石碑。
镇水剑依旧插在井中,剑柄上的铜铃换成了太阳能风铃,每当风吹过,便会播放海豚的歌声。
念秋常坐在老槐树下,给孙子讲龙的故事。
她说,龙从来不是被锁住的囚徒,而是守护大海的隐士。
就像陈家的铸剑炉,曾经锻造刀剑,现在锻造的是连接古今的桥梁。
远处的九座灯塔已变成自动化航标,塔顶的铜铃却保留下来。
每当台风来临,它们仍会发出清越的声响,那是龙在海底翻了个身,也是古老的传说在新时代的回响。
海风吹过,“听涛”剑在陈列柜中轻轻震颤,剑身的蓝光与航标灯交相辉映。
有些故事不会被时光锈蚀,只会在岁月的熔炉中,锻造成更璀璨的模样。
故事新增了“龙频收发器声波铸剑海洋研究所”等科幻民俗融合